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成语讲堂 成语讲堂

万物有度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谁说的-万事有度,物极必反

tamoadmin 2024-10-28 人已围观

简介“万事有度过犹不及”是一句成语,意思是任何事情都应当恰到好处,过度或不足都不可取。成语“万事有度过犹不及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智慧格言,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:无论是做事还是对待事物,都应当把握一个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度。意思是过度或不足都是不可取的,要在一定的度量之内来平衡和处理事情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情境。有时候,我们会面临做事过于急躁、过于冲动的情况。这时,就需

万物有度过犹不及的意思是谁说的-万事有度,物极必反

“万事有度过犹不及”是一句成语,意思是任何事情都应当恰到好处,过度或不足都不可取。

成语“万事有度过犹不及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智慧格言,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:无论是做事还是对待事物,都应当把握一个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度。意思是过度或不足都是不可取的,要在一定的度量之内来平衡和处理事情。

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情境。有时候,我们会面临做事过于急躁、过于冲动的情况。这时,就需要我们意识到事情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规模和节奏。如果我们过度急躁,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或行动不当。而如果我们过于谨慎、犹豫不决,可能会错失机会或无法取得成果。

这句成语还可以引申到更为广泛的领域,如人际关系、情感表达、消费习惯等等。在人际关系中,过度的贪婪和自私可能会损害和破坏关系;过度的退让和迁就则会被人利用和看轻。在情感表达中,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意应当适度,既要表达出来,又要保持个人和隐私的空间。在消费习惯中,过度铺张浪费可能会导致经济困境,而过度节俭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。

生活中的度量之道

成语“万事有度过犹不及”告诉我们在各个方面,无论是对待事物还是面对自己和他人,都应当量力而行,谋求适中和平衡。适当的度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节奏,做出明智的决策,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平衡和享受。过度或不足都可能引发问题和困扰,因此我们需要有所取舍和调整,以达到适度和恰如其分的状态。

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竞争中,人们需要在各个方面找到适当的度量。成语“万事有度过犹不及”提醒我们要懂得学会适度选择和调整,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,找到平衡点和理性取舍的方式。只有掌握这种度量之道,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,享受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。

“过犹不及,事缓则圆”什么意思 ?

⑴ ()不及()而止的成语

过犹不及_成语解释

拼音:guò yóu bù jí

释义: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⑵ “过犹不及,事缓则圆”什么意思

过犹不及,是说在处理问题,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,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,否则就会起反作用;事缓则圆,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,首先不能慌乱,要考虑好全局,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,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。

成语:过犹不及

拼音:guò yóu bù jí

释义:过:过分。犹:像,如同,犹如。不及:达不到。 解释为: 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出自:春秋孔子《论语·先进》

原文:子曰:过犹不及。

译文:孔子说: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。

事缓则圆

拼音:shì huǎn zé yuán

释义: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,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,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。

出自清·俞万春《荡寇志》

原文:看来此事,事宽则圆,急难成效。

译文:从这件事看来,事情不要操之过急,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,着急就很难成功。

(2)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释义和出处扩展阅读:

过犹不及的近义词:

矫枉过正

读音:jiǎo wǎng guò zhèng

意思:指把弯的东西扳正,又歪到了另一边。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
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比喻纠正错误过度,导致了其他错误。

出自:唐·张说《吊陈司马书》

原文:矫枉过中,斯害也已。

译文:纠正错误过度,这也是不好的。

成语故事: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,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,就采用晁错的建议,借故削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。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,迫使汉景帝杀晁错,从而出现历史上著名的“七国之乱”。

⑶ 疯狂猜成语过犹不及去伪存真。

过犹不及guòyóubùjí

[释义] 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;都是不好的。指做事要专恰如其分属。

[语出] 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[正音] 不;不能读作“bú”。

[辨形] 犹;不能写作“优”或“忧”。

[近义] 过为已甚

[反义]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

[用法] 多用来强调言行应恰如其分。一般作宾语、谓语、定语。

[结构] 主谓式。

[例句] 爸爸处理问题;十分慎重;他懂得~这个道理。

[英译] Toomuchisa *** adastoolittle

⑷ 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成语

过犹不及

成语拼音:guò yóu bù jí

成语解释: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;都是不好的。指做事要恰如其分。

(4)成语过犹不及的由来释义和出处扩展阅读

1、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2、感 *** 彩:中性成语

3、成语用法:过犹不及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强调言行恰如其分。

4、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
5、成语正音:不,不能读作“bú”。

6、成语辨形:犹,不能写作“优”或“忧”。

7、近义词:过为己甚

8、反义词:恰如其分、恰到好处

9、成语例子:据老夫看来:这是“过犹不及”。大约两耳过长,反觉没用。(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四回)

10、成语故事:

春秋时期,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。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,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。子贡又问,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,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。

11、造句:

(1) 做任何事都应适度,以防过犹不及。

(2)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,过犹不及,一样会误事的。

(3)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,过犹不及,于事无益。

(4) 爸爸处理问题,十分慎重,他懂得过犹不及这个道理。

(5) 减肥要适可而止,过犹不及,对健康有害。

⑸ 成语过犹不及出自论语的意思是a事情做的过了头的事情做得很不够谁是七座的

过犹不及

拼音: guò yóu bù jí 简拼: gybj

近义词: 过为己甚 反义词: 恰如其分、恰到好处

用法: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强调言行恰如其分

解释: 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出处: 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例子: 据老夫看来:这是“~”。大约两耳过长,反觉没用。(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四回)

谒后语:

谜语: 未遂罪

⑹ 形容“太多了反而不好”的谚语,俗语或成语有哪些

有欲速不达、物极必反、过犹不及、过为己甚等词语。

一、欲速不达

白话释义:欲:想要。想求快速,反而不能达到目的。

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
翻译:想求快速,反而不能达到目的,只看见小的利益则成不了大事。

二、物极必反

白话释义:极:顶点;反:向反面转化。
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博志》:“全则必缺,极则必反。”

翻译:事物发展到极端,会向相反方向转化。

三、过犹不及

白话释义: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

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翻译:子贡问:“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德?”

孔子说:“颛孙师常常作得有些过头,卜商常常达不到要求。”

子贡说:“如此说来,是不是颛孙师要好一些呢?”

孔子说:“过头和达不到同样不好。”

四、过为己甚

白话释义:过:过分;为:做;已甚:过头。

出处: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仲尼不为已甚者。”

翻译:孔子不会做的过分。

⑺ 过犹不及的近义词

一、过犹不及的近义词:矫枉过正、过为已甚。

1、矫枉过正

成语: 矫枉过正

拼音: jiǎo wǎng guò zhèng

解释: 矫:扭转;枉:弯曲。把弯的东西扳正,又歪到了另一边。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

出处: 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逮至清世,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。”

举例造句: 或有避其谤者,又每矫枉过正,至坐视儿女之放纵,而不一置问。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细柳》

拼音代码: jwgz

近义词: 矫枉过直、过犹不及

反义词: 差之千里

用法: 作谓语、宾语、分句;比喻纠正错误过度

2、过为已甚

成语: 过为已甚

拼音: guò wéi yǐ shèn

解释: 过:过分;为:做;已甚:过头。做得太过分。

出处: 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仲尼不为已甚者。”

举例造句: 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,则事态自然平复,我们 *** 和全国人民,必不过为已甚。《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》

二、过犹不及

成语: 过犹不及

拼音: guò yóu bù jí

解释: 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出处: 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举例造句: 据老夫看来:这是“过犹不及”。大约两耳过长,反觉没用。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四回

拼音代码: gybj

近义词: 过为己甚、矫枉过正

反义词: 恰如其分、恰到好处

灯谜: 未遂罪

用法: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强调言行恰如其分

⑻ 过犹不及是不是成语

过犹不及

拼音: guò yóu bù jí 简拼: gybj

近义词: 过为己甚 反义词: 恰如其分、恰到好处

用法: 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强调言行恰如其分

解释: 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出处: 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例子: 据老夫看来:这是“~”。大约两耳过长,反觉没用。(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四回)

谒后语:

谜语: 未遂罪

⑼ 成语“过犹不及”的来源和孔子的两个弟子有关,这俩名弟子是谁

这两名弟子是:颛孙师(子张)和卜商(子夏)。

春秋·孔丘弟子《论语》。

有一次,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闲谈。谈到对他的弟子看法时,子贡问道:“老师,颛孙师(子张)和卜商(子夏)两个人,谁更好一些?”

孔子回答说:“颛孙师呢,做事好过分;卜商呢,做事有点不够火候。”

子贡说:“那么,是颛孙师好一些吗?”

孔子说:“过分了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。”

子贡细细品味,觉得老师确实说得对。他明白,老师说的不是这两个师兄弟的为人品德,而是说他们性格上的弱点,两个人都有缺点,只有把各自的缺点改正过来,才能完善自我。

⑽ 过犹不及这成语什么意思

过犹不及guò yóu bù jí

成语解释: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的区别

过犹不及,是说在处理问题,要考虑和把握好度的问题,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或者绝对,否则就会起反作用;事缓则圆,是说碰上紧急事件的时候,自己首先不能慌乱,要考虑好全局,找到好的切入点再放手施为,这样才能够圆满解决。

1、过犹不及,汉语成语,读音为guò

yóu

,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。’

成语出处

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意思是:子贡问孔子:“颛孙师(子张)和卜商(子夏)两个人,谁强一些?”孔子道:“师呢,有些过分;商呢,有些赶不上。”子贡道:“那么,师强一些吗?”孔子道:“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。”

2、事缓则圆,汉语成语,拼音是shì

huǎn

yuán,意思是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,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,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。出自清·俞万春《荡寇志》。

成语出处

清·俞万春《荡寇志》:“看来此事,事宽则圆,急难成效。”

扩展资料

子曰: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

孔子说: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的了吧!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。

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。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,这种状态是相对的、暂时的。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,并概括为“中庸”。

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,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。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,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。子贡又问,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,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。

百度百科-过犹不及

百度百科-事缓则圆

为什么人的智慧各有差异

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的区别:两者虽然都有超过限度的意思,但所针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,矫枉过正是纠错方面的,过犹不及是做事方面的。

过犹不及: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不做是一样,是不合适的,要适度。

矫枉过正:出自南朝范晔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逮至清世,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。” 指把弯的东西扳正,又歪到了另一边。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

过犹不及造句

1、做任何事都应适度,以防过犹不及。

2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,过犹不及,一样会误事的。

3、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,过犹不及,于事无益。

4、爸爸处理问题,十分慎重,他懂得过犹不及这个道理。

5、减肥要适可而止,过犹不及,对健康有害。

矫枉过正造句

1、他对孩子的教育矫枉过正了。

2、瘦身固然有益健康,一旦矫枉过正,弄到厌食就糟糕了。

3、但我们不应该矫枉过正。

4、改正错误不应矫枉过正,要实事求是。

5、纠正错误要实事求是,掌握好分寸,尽量避免矫枉过正。

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的近义词:

过犹不及,杆矫过激,欲速不达。

过犹不及和矫枉过正的反义词:

有过之无不及,不疾不徐,恰如其分,适可而止,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,物壮则老。

成语寓意:

过犹不及:告诉人们如何在做事情的过程中,让各个环节都是做到刚刚好,这的确是个难题,特别是对一些还没有经验可借鉴的事或物,需要敢闯敢试,在过与不及中,选择正确的度和量,按照“方向坚定不移,方法因地制宜”的方法,方能走向成功。

矫枉过正:孔子说: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成语告诉人们,欲速则不达,事情一旦过了头就会引起其他的错误。人们更多的是要学到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事情,避免矫枉过正。

凡事有度,过犹不及

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,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,它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自我的关系。对此,儒、道、佛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,“以佛修心,以道养身,以儒治世”,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。儒家讲入世,强调刚健有为,以天下为己任;道家讲忘世,强调清静无为,精神超脱,以柔克刚,安时处顺;佛家讲出世,强调万物皆空,排除烦恼,自度度人。三家虽有差异,但各有特色,又相互融合。

一、人与自然的关系

自古以来,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,也称为天人之学,与义理之学、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。

从先秦到明清,我国大多数思想家、哲学家都有自己的“天人观”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。纵观之,一是老子的“见素抱朴”、“回归自然”的“顺天说”,二是荀子的“制天命而用之”的“制天说”,三是《易传》提出的天人和谐说,观点虽各有差异,但主张天人和谐是一致的,认为天与人、天道与人道、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,可以统一的。

《易传》提出的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: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;自然界有普遍规律,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;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。要达到天人和谐,首先要解决“穷神知化”的问题,唯此,方能通天下之志,成天下之务。《易传》又提出“裁成辅相”说,就是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,对自然加以辅助、节制或调整,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。

《易传》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,人与自然的关系“不违”、“不过”,讲究天人和谐。

天人和谐也强调人的特殊性,但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。应“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”,并将仁的精神推广及天下,泽及草木禽兽,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。

二、人与人的关系

在人与人的关系上,中国文化主张“修己以安人”,通过自我完善,和谐处世,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。

①“仁”的精神:是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,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,在世俗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。《论语》中讲“仁”有104次之多,可见其重要。

孔子还提出了仁的一些具体条目,例如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,认为“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”。恭即庄重、自尊。宽即宽厚,对他人宽厚,对自己严格。信即诚实,讲信用,不说假话。敏即勤快、认真。惠即帮助他人。在此基础上,又形成了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、“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。

②和而不同:为实现和谐,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,一是“和”,一是“中”。

“和为贵”一词出自《论语》,孔子说,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,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。孟子提出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。

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过所谓“和同”之辨。“和”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;“同”是简单的同一。聚集不同事物而得其平衡,叫做“和”,“和”能产生新事物;而把相同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。五声和,则可听;五色和,则成文;五味和,则可食。推及施政,则必须综合不同意见,否则,“天夺之明,欲无弊,得乎?”

孔子说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,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有益思想,力求公允正确,不盲从,这叫“和而不同”;小人只会随声附和,从不提出自己独立见解,这叫“同而不和”。

“和”的内涵丰富,充满了大智慧。一是主张多样,二是主张平衡,“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”,提倡宽厚之德、“厚德载物”的博大精神。主张:一有独立见解,坚持己见;二是尊重别人,求同存异;三要通过协商方式增进共识,取得双赢。

“和”不是“同”,而是有矛盾、有斗争的。但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结局,而应相辅相成,协调配合,趋向于“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”。

③中和之境: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。《礼记·中庸篇》讲:“极高明而道中庸”,“极高明”指世事洞察,万物通观,“道中庸”是行事圆融,不走极端。“中”,是说凡事应有“度”,超过是“过”;没达到是“不及”。处理事情合乎“度”是“执中”,讲究适时、适当、适度。“庸”是传统、规律、不变的法则,是“中”的最高表现,是实现“中”的规律法则和途径。

关于“中”的含义,孔子解释为“过犹不及”、“执两用中”、“中立不倚”,就是既无“过”,也无“不及”。同时又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。如在行为上,他主张中行,认为中行是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。在人际关系上他主张“无适”、“无莫”,“和而不同”、“周而不比”、“群而不党”。在待人接物上,他主张“尊贤而容众,嘉善而矜不能”,“泰而不骄,威而不猛”。这些都是孔子灵活运用“中”的具体表现。

与“中”有关的还有“权”、“和”等概念。权与中是相互配合使用的,其本义是秤锤,可随物体的轻重在秤杆左右移动后达到平衡,可引申为变通。儒家提出“权”作为“中”的补充,使人能通权达变,以利于“执中”。“和”是“中”要达到的效果。

三、人与自我的关系

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。老子讲,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。

①认识自我: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“我”:一是公开的我,自己知道,别人也知道的部分。二是隐私的我,自己知道,别人不知道的部分。三是背后的我,自己不知道,别人知道的部分。四是潜在的我,自己不知道,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。前两种是浅层的,易于认识的,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在于后两种。

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,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,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“自觉”的起点,人生永恒的主题。

②磨炼自我:孔子十分重视“刚”的品德:“刚毅木讷近仁”,所谓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,这种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即是刚毅的生动表现。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,有志有德之人,既要刚毅,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。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”他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。儒家提倡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的治学之道,主张刻苦学习,不甘人后,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”。

《易传》对刚健有为、自强不息的思想作出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。《传》说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《系辞下》说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。”天体运行,健动不止,生生不已,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,故应刚健有为,自强不息。

③提升自我: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问题,是中国人生智慧的一大特色,这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、生活、生存方式的升华,是中国哲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一种精神状态、精神天地。

冯友兰先生的“人生境界说”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。“……人所可能有的境界,可以分为四种:自然境界,功利境界,道德境界,天地境界”(《论人生中的境界》)。

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是顺从自然来发挥自己的才能的;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是“为利”的;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是“行义”、利他的;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是“事天”的,不仅认识到社会的全,还认识到自然之全,因而不但对社会有贡献,也对自然有贡献。

④善待自我: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,人生也是如此。自古常言不我欺,不论顺境逆境、圆缺福祸,都要理解别人,善待自己,自解得失,善处顺逆,随缘自适,用舍由时,善对名利,安心为本,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。

过犹不及中及的意思是什么?
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”

“天道”是减少有余,而补给不足。

欲望太多,会失去更多。

凡事如若太过,最终的结局大多如此。

在一间寺庙里,小和尚问老和尚:“师父,为什么我日夜参禅,功课力求完美,却仍无法开悟?”

老和尚笑眯眯地给了他一个碗,一把盐,说:“把碗装满水,再把盐放进去,让所有的盐融化。”

小和尚照做,过了好一会,回来说:“师父,我等了好久,但是盐化不完啊。”

师傅又拿出一个碗,半把盐,说:“这次再试试。”

不一会,小和尚高兴的跑回来:“师父,师父,这回盐很快就化完了。”

师父问:“悟到了什么?”

小和尚咧嘴道:“盐不是越多越好呢。”

盐太多,便超出了水能融化的范围。

人也一样,若太过用力,就超出了智慧、才华、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。

拼尽全力,透支自己,在自己看来是努力,在别人看来却是愚蠢。

过了一年,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大和尚。

一日,老和尚吩咐小和尚与大和尚,一同去山下挑水。

大和尚心想,我是新来的,表现一定要好,于是挑了满满两桶水。而小和尚每个桶里却只装了半桶水。

大和尚嘲笑小和尚偷懒,小和尚笑而不语。

结果,大和尚的水桶因为太满了,还没走一半,水就洒出了一半,还因路面被水打湿而滑倒,剩下的水也全都洒了出来。

而小和尚却闲庭信步,挑回来两个半桶水,顺利完成了任务。

原来,凡事不是多多益善、越满越好,太过则意味着损伤。

超越自身能力的欲望,如饮鸩止渴般,摧毁了内心,又阻碍了行动。

超越身体极限的努力,如揠苗助长般,虚耗着身体,又浪费了时光。

我们善于用更多的梦想、汗水、追逐填满人生,却少了知足常乐的能力。

凡事应有度,过之犹不及。与其追赶遥不可期,不如学会张弛有度。

懂得适可而止,才是一种智慧。

注:图文部分源于网络,侵删

达到

“过犹不及”中“及”是达到的意思,词语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分了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这个词语告诉我们,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好度,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和绝对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

过犹不及,读音guò yóu bù jí ,汉语成语释义为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其中过是过分的意思;犹是像,如同,犹如的意思;及是达到的意思。 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这个词语告诉我们,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好度,可以透彻但是不能太彻底和绝对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

关于这个词还有一个典故:春秋时期,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。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,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。子贡又问,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?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。

过犹不及的近义词:

1、过为已甚:做得过分,已经超过了恰当的分寸。

2、有过之而无不及:过:超过;及:赶上。相比之下,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。

3、纠枉过正:矫枉过正,矫:扭转;枉:弯曲。把弯东西扳正,又歪到另一边。

过犹不及的反义词:

1、恰到好处: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(指做事不过分)。

2、恰如其分: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。